追寻西迁足迹,赓续红色血脉——浙江大学光电学院赴遵义湄潭开展党建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培训

发布者:刘文静发布时间:2021-08-03浏览次数:31



整装待发,满怀期待赴遵义 


2021717日一早,浙江大学光电学院的党员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代表背上行囊,从祖国的东部平原到崇山峻岭的西部高原,赴贵州遵义和湄潭开展为期五天的“浙江大学光电学院党建骨干和优秀青年教师培训班”培训学习活动。尽管路途遥远,同志们对此次培训学习活动满怀期待, 9个小时的车程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悄然流逝。



伟大转折,遵义会议放光辉 


718日早晨,全体学员统一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肩挎印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红军包,气宇轩昂、整装待发,前往遵义会议纪念馆和陈列馆进行学习。会址门楼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6个大字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走进纪念馆大门,一座青砖的二层小楼静静伫立, 86年前召开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进入陈列馆大厅,场景辉煌震撼。这里记述了遵义会议在长征中乃至整个中国近代革命史中起到的重要转折作用和艰苦曲折的历程,由序厅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四渡赤水”、“胜利会师”、“永放光芒”五部分组成,内容以红军长征为主线,涵盖了红军从瑞金出发到陕北会师的整个历程。学员们认真聆听讲解、观看展板,对于坚定信念、实事求是、独立自主、敢创新路、民主团结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随后,在遵义会议会址内举办了开班仪式。遵义市长征学会副会长、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雷光仁教授对全体学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浙大在遵义湄潭办学期间的有关情况。随后光电学院党委书记刘玉玲进行了开班动员讲话,并对全体学员提出三点要求:全体学员要坚定理想信念,锻炼坚强党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综合能力;严肃培训纪律、弘扬优良学风。随后,雷光仁教授为培训班授班旗。

雷光仁为学员们作了题为《遵义会议永放光辉》的专题讲座。他从历史背景讲起,引入了遵义会议前的三次预备会议、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三次后续会议,深刻阐释了遵义会议如何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场专题讲座深入浅出,使学员们对遵义会议前后的历史以及遵义会议精神有了更加系统深刻的认识。



一盏马灯照亮中国


下午,学员一行来到了著名的苟坝会议会址——苟坝村。村子的道路两侧的房屋都挂着一盏马灯,86年前,这些马灯不仅照亮了漆黑的深夜,也见证了毛泽东挽救红军、改写中国命运的历史瞬间。1935310日,毛泽东在深夜提着一盏马灯穿行在苟坝村的小路上,极力劝说周恩来放弃攻打打鼓新场的决定,使中共中央、中央红军再一次避免全军覆没的危险。走在这条小道上,学员们仿佛重新看到了那个在料峭春寒的夜晚、冒着蒙蒙细雨提着马灯、迈着坚定的步伐去寻找周恩来同志的毛泽东形象。学员们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共产党人,既要排除万难坚持真理,又要服从组织发扬民主。

在苟坝会议会址,全体党员面向党旗,握紧右拳,由刘玉玲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大家庄重严肃、铿锵有力地进行了宣誓,表达了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信念与决心。

随后,学员们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花茂村。这里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以留住人才为依托,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成功衔接闯出了新路。学员们参观和体验了陶艺、制纸等当地精美的手工业产品,还来到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到访过的农家乐“红色之家”,感受到了总书记一心为民的真切情怀。

当天晚上,学员们返回遵义,观看了大型情景剧《伟大转折》。该情景剧聚焦于遵义会议这一伟大历史转折,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为主线人物,生动还原了遵义会议、娄山关大捷、苟坝会议、四渡赤水等历史场景。当历史的画面一幕幕真实地展现在眼前,学员们心潮澎湃,感触颇深,红军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719日早,学员们一起乘坐大巴前往娄山关战斗遗址。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1935225日至26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与黔军大战娄山关前,经过反复争夺,歼灭黔军两个团,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两次娄山关战役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是我国重要的“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跟随着讲解员的足迹,学员们一路历经了山势如削、直入云天的小尖山,见证了红军在小尖山战斗时留下的遗址,走过了连接小尖山与大尖山的长空桥,身临其境地体会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眼前仿佛浮现了红军将士跃马横枪、激烈鏖战、前赴后继的身影。

在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讲解员为学员们讲述了《独腿将军钟赤兵》的微党课。开国中将钟赤兵当年在娄山关战斗中腿部负伤,但仍坚持不下火线,在短短半个月内、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先后完成了三次截肢手术,独腿走完了长征路。心中有信仰,脚下就有力量,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越过一个个“娄山关”,不畏艰险,一路向前。



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


离开娄山关后,当日下午,学员们来到了茅台。茅台市原本叫做仁怀市,19353月,中央红军主力从遵义西进经过仁怀,辗转奋战,迂回制敌,四渡赤水河,跳出了国民党40万大军的包围圈。

学员们在欣赏过美丽的赤水河山水风光后,走进了红军过茅台陈列馆,在讲解员的细心讲述下学习了四渡赤水战役。19351~3月,在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毛泽东等人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20156月,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四渡赤水”真是运动战的典范。

出了陈列馆,学员们参观了四渡赤水纪念塔和三渡赤水茅台渡口纪念碑。茅台渡口是红军“四渡赤水”中第三次渡河的主要渡口,纪念碑临河而立,寄托着人民对红军无比崇敬和无限怀念的深情。




追寻西迁足迹,寻根浙大文脉


 720日上午,学员们来到了湄潭县浙大西迁旧址,开启了“寻根”之旅。

 1937年,以竺可桢校长为首的浙江大学师生,为在抗日战争时期坚持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毅然迈上艰难漫漫的西迁之路,最终到达山水秀丽,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遵义、湄潭、永兴,让“求是文脉”在这块热土上得到了保存和延续。

在浙大西迁文化馆,学员们了解到,那时的浙大师生没有枪炮,也没有戎装,他们所进行的是一次“文军长征”,但浙大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困境中实现逆势崛起,从西迁时的3个学院、70名教授、572名学生,发展到东归后7个学院27个系、201个教授、2171名学生,为国家民族振兴保护和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一跃为国内著名高等学府,被来访的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大不自多,海纳江河。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这首由马一浮先生作词的浙大校歌,也诞生于硝烟弥漫、困难重重的“浙大西迁”之路。

当天下午,学员们来到了永兴镇,首先在途中考察了永兴桥,这里是浙大西迁永兴七年期间,数千名浙大师生的重要交通通道。

接着学员们依次来到了学生宿舍旧址、文艺活动旧址、教授楼旧址,并在讲解中体悟到浙大的峥嵘岁月和艰难征程。“流离播迁不废学业,身陷危难不忘救国。以破庙陋室栖身,以桐油青灯相伴,以朴衣素服蔽体,以简餐淡食果腹。”历史在这里呈现,文脉在这里延伸,“求是精神”将永驻遵义、湄潭人民和浙大师生的心间!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遵义的最后一行,是红军山烈士陵园。青石无声,阶梯百级,学员们拾级而上,来到了庄严肃穆的红军山烈士陵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全体学员庄重地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并向红军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向永垂不朽的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

在邓萍墓前,学员们聆听了邓萍同志对党忠心耿耿,英勇善战,在风华正茂的年纪为党献身的光荣事迹。在红军坟前、红军卫生员铜像下,讲解员声情并茂讲述了红军卫生员龙思泉为了群众牺牲生命的感人事迹,他的光辉事迹和为救治群众勇敢献身的无畏精神将永世流传。青松翠柏间,先烈长眠处,全体学员感受到灵魂的撞击,精神的涤荡。



 721日下午,学员们踏上返程的路途,至此,学习培训活动圆满结束!学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深切感受到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孕育的宝贵精神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感悟党史、思考未来。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将不断汲取党的百年光辉奋斗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历史经验教训和优良传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继续艰苦奋斗、笃行实干、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事业建设中彰显浙大光电人的勇毅和担当!


文:刘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