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
浙江大学光学成像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现有教职员工21人,其中教授(博导)7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7人,科研团队成员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2人。研究所位于玉泉校区第三教学大楼、智泉大楼、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面积约1500平方米。
研究所依托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光学工程重点学科,面向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与前沿技术,主持承担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创新专项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等,2018年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在星载光学成像、医学内镜检测、视觉智能检测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获省部级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省高校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项。
本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有:
光学成像:空间遥感成像技术、三维成像技术、光学设计;
光电检测:生物医学光学检测技术、原子力显微术;
颜色与照明:色度/光度测量技术、照明工程;
智能光电系统与图像处理:机器视觉、智能图像处理。
研究所联系:
所 长:徐之海 0571-87951182, xuzh@zju.edu.cn
党支部书记兼副所长:林 斌 0571-87951558,wjlin@zju.edu.cn
副所长:李 奇 0571-87951182,liqi@zju.edu.cn
副所长:王立强 0571-87952315 wangliqiang@zju.edu.cn
降落相机光学系统和中继星成像观测相机表现出色,为中国嫦娥四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的光学稳定成像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助力我国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实现国际尖端水平的技术跨越,取得非常显著的军事和社会效益。
基于机器视觉和深度学习的高维度微型智能视觉感知终端:采用二维、三维融合成像技术,具备感知、算法和认知等具备人工智能特征,实现复杂作业环境的视觉检测、智能感知及精准定位技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机器人、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医疗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应用。
基于多通道图像的捕获,建立光谱重构算法以获取光谱图像,从而复现其在不同照明条件下的颜色外貌,广泛应用于医学成像、纺织品测量、材料识别分类、食品检验、光源估计、文物数字化保护等领域。
多功能临床营养分析仪:可同时实现荧光强度、紫外可见吸收光、化学与生物发光和时间分辨荧光检测,实现对人体多种营养成分快速、准确定量分析。
光学系统仿真软件——具有图形界面和光学系统建模、像质评价、成像仿真、多次反射与多级衍射杂散光分析等功能,支持设计常规球面、非球面、衍射光学、扩展多项式非球面和梯度折射率透镜等系统。
4K超高分辨率腹腔镜、3D电子内窥镜、超细径电子肾盂软镜等医学成像技术已实现技术转让和产业化应用,为微创外科手术提供更高品质的图像信息。
立式/卧式/液相/大型/微小型/高速型/WIFI遥控型等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形成了完整系列,具有显著特色。